作者按:当中国制造驶入全球化快车道,支撑其走出去的物流骨干正在迎来估值重塑的时刻。作为专注跨境B2C小包物流的服务商,顺友的招股书为我们揭示了一家“出海型物流企业”的典型成长路径。
一、业务模式与市场前景:专注跨境电商,打磨“末端物流”能力
深圳市顺友跨境物流股份有限公司(下称“顺友物流”)的主营业务是面向中国跨境电商企业提供B2C小包裹的出口物流服务。其业务覆盖物流链条中的收货、仓储、清关、国际干线运输、境外派送等多个环节。服务模式上,顺友并不直接运营海外物流资产,而是通过整合中国境内的揽收仓储与海外尾程物流资源,形成“国内整合+海外合作”的轻资产网络。
这种模式的最大特点是“灵活+高效”:一方面它能迅速响应不同卖家与平台的渠道需求,另一方面也避免了高资本支出和固定成本包袱。
从行业背景看,跨境电商正处于“从爆发式增长到结构性升级”的阶段。根据灼识咨询的数据,中国跨境电商出口市场规模持续增长,而B2C业务的比例也在持续上升。与之相应的是,传统的邮政、国际快递服务难以完全满足价格敏感和履约灵活性的双重需求,催生出“专线+末端派送”类服务的扩张土壤。
在海外仓快速增长的同时,顺友选择专注于小包专线渠道,反映出其对平台电商卖家需求的深刻理解。这一战略不仅避开了海外仓高资本、高管理复杂度的陷阱,也聚焦了其服务对象:大量中小跨境卖家。
二、主要财务数据分析:稳健增长背后的盈利压力
招股书显示,顺友在2022至2024年三年中,营收分别为人民币11.8亿元、15.1亿元和15.2亿元,呈现出增长趋稳的态势。但与此同时,毛利率则经历波动,分别为6.2%、10.5%和6.7%,反映出其在履约成本控制上的挑战
。
年内净利润也从2022年的3190万元增长至2023年的7350万元,但2024年却出现回落至约1022万元。这一变化背后的原因包括汇率损失、履约成本上升以及来自可赎回优先股的公允价值亏损等
。
从现金流角度看,公司在2023年实现了经营性净现金流正增长,但在2024年有所下降,这可能与业务扩张期的运营资本增加需求有关。资本结构方面,公司的资产负债率总体保持在可控区间,流动性亦无明显风险。
不过,顺友盈利能力受限于跨境物流行业整体的价格竞争压力,毛利率整体偏低。加之其与大型客户如Shein、Temu等存在一定程度的依赖,也使得其收入结构集中度较高,需长期关注其客户结构的多样性演进。
三、核心竞争力与风险因素:供应链整合力是壁垒,波动因素仍存
顺友的核心竞争力体现在两个方面:
高度集成的物流链运营能力。公司整合了仓储、清关、干线运输与末端派送,形成标准化的产品与服务能力,尤其是在小包专线方面形成了一定规模化优势。
客户服务与定制化能力。其针对不同平台(如Shein、Temu、速卖通等)提供定制化物流解决方案,贴近跨境卖家“轻量、高频”的发货需求。
不过,公司的风险因素也不容忽视:
高度依赖核心客户:截至目前,公司前五大客户贡献的收入占比仍然偏高,一旦客户迁移或需求下滑,可能直接影响业绩
。
汇率与政策风险:跨境业务天然面临外汇波动、海外关税政策变动、国际航线不稳定等不确定性,这些均可能影响公司运营与成本结构。
物流链不确定性:特别是在海外“最后一公里”派送环节,公司大多依赖第三方合作伙伴(如邮政、电商平台自营物流),其服务质量与稳定性亦将反哺影响客户满意度与品牌口碑。
此外,当前全球贸易格局、地缘政治、出口管制等宏观因素亦可能对其业务带来结构性风险。
四、IPO目标与资金用途:构建数字化物流网络的升级跃迁
顺友此次港股IPO的募资目标,主要用于以下几方面
:
投资物流信息系统,强化数字化运营能力;
拓展新的收件及中转场地,提升履约效率;
战略客户及国际网络的拓展;
一般营运资金补充。
可以看出,公司试图通过IPO完成从“区域性服务商”向“全球跨境物流网络参与者”的跃迁。特别是在信息系统升级方面,数字化管理正成为物流企业提升效率与客户黏性的关键能力。与此同时,公司对于境外服务网络的拓展,也显示其意图在尾程服务中建立更强的议价能力和服务控制力。
总结
顺友是一家典型的“出海型”中型物流公司,通过聚焦B2C小包市场,形成了较高的服务适配度和运营灵活性。其招股说明书展现了稳健的成长节奏和对行业趋势的良好把握,但其也面临毛利率偏低、客户集中等结构性挑战。
随着中国跨境电商生态持续进化,像顺友这样介于“平台”和“航司”之间的灵活服务商,可能会迎来估值重构和服务升级的窗口期。而IPO,无疑是其打破发展瓶颈、构建新一轮增长曲线的重要一步。投资者应重点关注其数字化转型与客户结构优化的后续表现,以判断其可持续增长的真实潜力。 版权说明: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,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,若内容存在侵权,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|